首次中国-新西兰联合深渊深潜科考航次完成克马德克海沟第一航段科考任务

发布时间:2022-11-28 文章来源:
     2022年11月25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首次中国-新西兰联合深渊深潜科考航次第一航段任务,返回新西兰奥克兰港。“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和“探索一号”作业母船10月6日从三亚母港启航,10月31日在奥克兰港完成物资补给和人员补充前往西南太平洋克马德克海沟开展航次任务。

正在执行回收任务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

  新西兰水与大气国立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Water & Atmospheric Research, NIWA)的两名科研人员和来自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深海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深科海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科考队员共同参航 

  11月27日,中-新联合深渊深潜科考队在探索一号母船召开航次招待会。航次领队兼首席科学家彭晓彤研究员介绍航次实施情况和成果。中国驻新西兰大使王小龙、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NIWA副首席执行官Rob Murdoch、深海所副所长阳宁、NIWA研究员Ashley Rowden出席招待会致辞。出席本次活动的还有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陈世杰、奥克兰博物馆首席执行官David Gaimster以及新西兰原住民代表、华人科学家、知名侨领和中外媒体等。

招待会现场

  在第一航段中,“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下潜作业16次,有14次作业超过6000米水深,站位覆盖了克马德克海沟俯冲带不同的构造单元。其中,“奋斗者”号沿克马德克海沟的轴部最深处下潜5次(其中两次为万米级)。NIWA科学家Kareen Schnabel博士和中科院深海所潜航员邓玉清共同成为首到达克马德克海沟最深点(Scholl Deep)的女性。Kareen Schnabel博士也是“奋斗者”号的首位国际乘客,这标志着“奋斗者”号迈进了国际合作新征程。除“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外,第一航段还完成了着陆器布放回收、CTD采水和重力柱取样任务。

潜航员邓玉清(中)、袁鑫(左)和新西兰国家水资源和大气研究所科研人员卡琳·施纳贝尔进行万米深潜准备

  本航次是国际上首次在克马德克海沟区域开展大范围、系统性的载人深潜调查,采集了丰富的深渊宏生物、岩石和沉积物样品,为深入理解深渊的生命演化与适应机制、深渊沉积环境演变以及板块俯冲与物质交换通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的核心研制成果,于2020年11月完成万米海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2020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奋斗者”号成功完成万米海试。总书记贺信指出:“‘奋斗者’号研制及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中科院深海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为指引,积极部署实施全球深渊深潜探索计划(Global Trench Exploration and Dive Program, 缩写Global TREnD),旨在利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开展深入合作,形成多边合作群体,快速凝聚国际深海科学领域共识,培育由我国牵头发起,国际主要深海研究团队共同参与的全球深渊科学研究计划,进而提升我国深海科学研究水平,快速进入国际深海科学前沿阵地,增加我国在深海领域的话语权,向世界展示中国载人深潜能力。在Global TREnD计划框架下,中科院深海所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已与新西兰、日本、印尼、智利等国家主要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建立了合作联系,并与多国在其专属经济区内的深渊海域开展联合深潜科考达成了初步意向。

附着多种生物的岩石-水深约6000米

海葵-水深约9000米

  随着“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远离祖国大陆和母港补给、恶劣且陌生的海洋气象条件下圆满完成第一航段任务,“奋斗者”号相关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Global TREnD计划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着“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停靠在新西兰奥克兰皇后码头(新华社郭磊供图)

  在未来的科考应用中,科考队认真梳理、总结经验,继续发挥“奋斗者”号的深度和技术优势,将我国深渊深潜科考扩展到全球多个典型海沟,展开多国联合的、系统的深渊地质、生命和环境科学多学科综合深潜考察。这将大幅提高我国载人深潜装备深渊科学应用水平,促进我国深渊科学研究和深渊科学普及的发展,形成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为核心的、面向全球开放的深渊探测平台,有效支撑国家深海科技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