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号完成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返回母港

2018-11-06 文章来源:中科院海洋所网

  11月5日,“科学”号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8年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务,顺利返回青岛母港。所长助理刁新源、程培周,科考船运管中心部门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到码头迎接。

  “科学”号缓缓驶入母港

  本航次搭载了国内8个单位的25个国家级科研项目。航次历时31天,行程5600余海里,获取了西太平洋水文气象、海洋生物生态、化学和地质沉淀物的相关数据和样品,其中包括紧随台风“玉兔”获取了第一手观测资料,并在国际上首次获取中部型厄尔尼诺期间西太平洋全水深数据。

 刁新源所长助理问候工程技术人员

 科考队员陆续下船

  本次科考涉及物理海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等多个领域,共完成70个作业站位的观测及采样,包括45个常规温盐深(CTD)站位以及25个走航站位,获取了130oE全水深CTD和搭载式多普勒海流计(LADCP)观测,并对棉兰老冷涡和哈马黑拉暖涡进行了CTD和湍流剖面加密观测。航次在北纬18oN断面获取了台风“玉兔”过境后的第一手观测资料,对研究强台风对海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成功回收并重新布放了2套物理水文-地质沉积物测量组合潜标,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在西太平洋进行物理地质的联合潜标测量。在该航次中,还成功进行了波浪滑翔器、高频漂流浮标等国产海洋仪器的海试,并完成了多联网和微塑料水平拖网等工作。

 同事为船长、航次执行首席和作业队长献花

  基金委开放共享航次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袁东亮研究员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自2010年开始至今,已经开展了8个航次的科考,获得了对西太平洋海域长时间序列的常规观测数据积累,对充分认识西太平洋打下了坚实的观测基础。西太平洋暖池影响副热带高压分布,对我国季风气候及旱涝灾害有着重要影响。本航次国际上首次获得中部型厄尔尼诺期间西太平洋靠近西边界流附近的全水深剖面观测数据,对于研究西太平洋环流及气候变异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根据船时安排,“科学”号在经过短暂休整后,将于11月中旬再次起航前往西太平洋海域开展深海潜标观测网的维护及升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