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武海峡潜标观测研究获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0-08-04  |  【打印】 【关闭

  近日,美国《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学术期刊线上发表了题为“Moored observations of the Savu Strait currents in the Indonesian seas” 的文章,阐述了萨武海峡潜标观测最新进展。该成果由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袁东亮研究团队与印尼科学院海洋研究中心科学家合作完成。

  印尼贯穿流(ITF)通过印尼海将太平洋的暖淡水输送到东印度洋,在印尼海出口,努沙登卡拉岛链共有三个主要外流海峡,分别是龙目海峡、翁拜海峡和帝汶海峡。约一半的ITF流量从翁拜海峡离开印尼海,经过萨武海到达印度洋。受观测限制,萨武海峡海流结构和流量过去一直不清楚。该文章首次基于潜标观测的时间序列,刻画了萨武海峡海流的垂直结构,发现其为上、中、下三层不同方向的“三明治”结构,其中中层海流流向萨武海,指出该结构由印度洋开尔文波的垂直传播决定。论文结果显示翁拜海峡中层水必须经过南边的达奥海峡进入印度洋,从而揭示了的ITF次温跃层环流的新路径。

(a) 印尼海地形; (b)潜标位置(三角)

  萨武海峡322天的潜标连续海流观测 (2016.11-2017.9)显示,平均约有3.0-6.4 Sv (1 Sv=106 m3/s)流量由萨武海峡上层流向印度洋。潜标观测显示,萨武海峡中层(280-700米)海流流向萨武海。翁拜海峡的中层海水与来自松巴海峡和萨武海峡的中层海水一起通过南面的达奥海峡进入印度洋。这一发现使得印度洋南赤道流中层水的发源地向南偏移了约100千米,是ITF中层水进入印度洋的新路径。

努沙登卡拉区域印尼贯穿流出口海峡环流三维结构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支持,以及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中科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基金委国际合作重点基金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0JC016082